close

在上行之詩的前面兩段所提到的當神賜給我們一顆『渴慕生命』的心,我們便在這條向天之路上起行,經過寶血的洗淨、我主的製作我們的屬靈生命越發的成長,定意過一個『分別為聖』的生活以顯明我們與世界的分別,但成熟的基督徒生命是必須要進一步的能結出果實來,約翰福音15:2「凡屬我不結果子的枝子,他就剪去;凡結果子的,他就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雖然結果子還可以分為好幾個階段,但開始要結出果子總是基督徒生命成長的表彰.所以這一階段的基督徒生命中的需要是要能結出果子來,在126-127-128三篇都一直指向在基督徒必須能結出果子與悔改的心相稱的需要上.

 

  雖然許多聖經學者在讀詩篇126篇都會強調這歷史事件的種種,但我仍相信每一次在聖經舊約中看見的歷史事件,神總是希望能藉著這些歷史,讓我們也可以看見我們今天所需要的鑑戒如同哥林多前書10:11保羅所說「 他們遭遇這些事,都要作為鑑戒;並且寫在經上,正是警戒我們這末世的人。」每次看舊的事就應該要有新的啟示與領受使我們的生命可以繼續向前去.

 

  上行之詩的每篇詩篇的編排次序,都在聖經的作者「聖靈」的吹氣中(默示就是吹氣的意思)中,所以他的編排不是按著歷史事件的先後,也不是按著篇幅的長短,他是按著我們靈命成長的需要向上提昇的.求主賜給我們那智慧與啟示的靈,幫助我們在祂話語的規模中受教、更新.

 

 

 

主題:『結果豐盛』的生命

 

1.《回轉委身》—126

 

在詩篇126篇所述說的歸回,許多解經家都認為這是在以色列人由巴比倫歸回時的詩歌,這當然應該是事實但這歷史事件對我們有何幫助?所以我們讀聖經總是要將自己讀進去將真理讀出來.『被擄』是一種景況的描述,我們是否也被這世界上許多的東西、事務所擄掠?在電視面前妳是自由的嗎?在虛榮心、肉體的私慾、壞脾氣、對兒女的憂心或期待面前,你是可以自由的嗎?在這種種難處中難道我們不需要能回轉歸回嗎?

 

但因為當時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去已經70年了,巴比倫又是當時最繁榮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精明的以色列人靠著神所賜給他們聰明很快的就找到發財之道,並在當地落地生根已經安家落戶了,所以當以斯拉帶領第一批以色列的百姓歸回以色列耶路撒冷時,聖經中只有記錄33個家族,約2萬人(後又記錄參加聚會的有4萬人,是加入僕人與外邦人進去計算的)願意由被擄的光景中歸回,再者接續在尼希米時代隨著尼希米歸回的也不過2000多人.

 

這如同我父母由大陸來在台灣,我們家族(也就目前五個人)已經60年了,但我在此出生並且已經習慣台灣的一切,你讓我回歸到我父親的家鄉去,可能嗎?我舉這例子是讓肢體們曉得『歸回』若不是有神特別的呼召,就現實面來看還真的不太現實.所以這條向上的路,本就是需要呼召(也就是要被檢選才能走上去的路)

 

1-1《被擄歸回 歡呼頌主》1/2

 

  在一起頭我們看見有一批被擄的人,上帝使他們歸回了,於是一些本就在耶路撒冷的肢體就歡喜快樂的讚美神,這種美好的情況是忽然發生的,所以一點心理預備都沒有,就像是做夢一般的不太真實.因為神親自為我們行了這明顯的神蹟,所以外邦人也無可推諉的說你們的神真是活著的神,也是眷顧你們的神. 

 

  由另一方面可以被提醒的,就是被擄歸回不僅只是一個已過的歷史事件,更真實的認知是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有要被「帶回」的需要.更直白的說就是一種由『苦境轉回』的現象,當這些歸回的實際發生,我們當然會滿口喜笑的讚美神所行的奇事.所以當我們因所蒙的恩向神讚美的時候,外邦人也看見了、也聽聞我們的見證.也能歸榮耀給神.

 

1-2《感謝神恩 日日更新》3/4

 

  第3節的「我們」指的是那些已經歸回的與之前就已經在耶路撒冷等候的,或許還有一些因見到耶和華所行的奇事而願意跟隨的外邦人,他們所認知所說的話『耶和華果然為我們行了大事、我們就歡喜』,但接續下來是他們另一段的禱告,我們不滿足於現狀,我們身體被釋放了,但我們還希望我們的心也同樣的可以回轉,希望神大能的作為運行在我們裡面,讓那生命的活水可以湧流在腹中.

 

 在實際的生活中,雖然我已經跟隨主多年但仍然有被擄的時候,就如一件不合理的事情忽然臨到我,我不發脾氣很難、但發脾氣很不好,就在這樣的掙扎中我們需要能被帶歸回安息.

 

  1-3《流淚撒種 歡樂收割》5/6

 

『被擄歸回』與『撒種收割』這有什麼樣的關係?由屬靈方面看我們這些蒙恩被救受召的兒女,在世界上就好像麥子一樣。我們的主耶穌是第一粒麥子,我們這些信祂的人也都是一粒一粒的麥子。我們裡面都有麥子的生命,但是在這個生命的外面,還有一層外殼包著。如果你把一粒種子放在瓶子裡面,就是經過了一百年,它還是那一粒種子;如果我們要這一粒種子變成許多粒,要它的生命得著釋放,那只有一個法子,就是把這粒種子撒在地裡,讓這粒種子被泥土遮蓋,進入黑暗,經過腐爛、經過死亡。當這一粒種子在那裡腐爛的時候,它外面的殼雖然破壞了,但裡頭的生命反而得著了釋放。當這個生命釋放了出來,它就要生長結實。主耶穌說:『有的是三十倍,有的是六十倍,有的是一百倍』

 

在『林後9:10 那賜種給撒種的,賜糧給人吃的,必多多加給你們種地的種子,又增添你們仁義的果子』這告訴我們吃糧與撒種是一種選擇,灑在地裡就是種子就有盼望就能有收成,若吃下去就是使生命得以延續,但是過多就會肥胖就會產生一些併發症.種子外面有一層堅硬的殼,若沒有將這殼去除種子是無法結實的,殼的去除就是必須要靠主的道、十字架的工作、聖靈的光照(如同植物所需要的空氣、水、陽光一般的).由另一個層面思想,『流淚』就是有很深的期盼,知道自己的景況離得救或多結果子是有距離的,所以會『流淚』但神的應許是堅立不移的真實,等到神的旨意成就也就是我們外面的殼化去了(我們的生命被作成),我們就可以收割了,『歡呼』是收割的現象.做工的果效將隨著我們到永遠.

 

 

 

2.《進入安息》-127

 

詩篇127篇的詩題告訴我們這是所羅門王所寫,如果我們要理解一個人所說的話,當然要與他的經歷相互對照來看,才會有更深的理解,所以要明白此詩也需要對所羅門生命有基礎的認識就更加容易深入理解.所羅門他建造了非常多的建築,甚至聖經中第一個聖殿也是他所建造,所以他是一位建築專家,但他在此說到建造的『房屋』,其中所意涵的不只是指建築物也是一個家的意義.所以他接續會提到兒女這一切的建造都需要耶和華保守,否則就是一場的虛空(即枉然).

 

2-1《建造家室 賴主恩佑》1/2

 

如果我們由「建築」本身來做些探討,所羅門最主要為人所深記的事件就是他建聖殿,而這聖殿的建造藍圖是由其父大衛從神親自啟示,將建殿的所有藍圖細節都記錄,並且教導給所羅門,在所羅門建造的過程中,他有建造的完整藍圖、有充沛的資源、有足夠的人力,但是他有很深的感觸『若不是耶和華建造----就枉然』1-2節當中有三個『枉然』也就是虛空虛假的意思,我們只能是與神同工者否則這一切都將沒有意義.

 

為什麼神不讓大衛建殿?這也是我們需要更多思想的一個問題,聖經上記載神說因為你是戰士!戰士為何不能建殿?或許我們可以由所羅門的名字來看,所羅門就是平安的意思,我們如果要來建造神的殿,是沒有辦法在爭戰中建造的。必須我們與神之間是平安的,我們彼此之間也是平安的;在這種平安和諧的情形中我們才能作建造的工作。所以平安乃是建造的一個基本條件。神並不是要一個建築物,神所要的是我們能在為主做工之際,做成自己的一個被改變的生命,與神之間能有一個被改變的關係,目標若定於地上的恐怕那將是枉然.

 

另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是『安然睡覺』所羅門有另一個名字是神為他取的叫『耶底底亞』(撒下12:25)就是『耶和華所親愛的』的意思,所羅門他在睡夢中得到一切的祝福與恩典(列王記上3)這些恩典就叫他能以建造聖殿。如果不是耶和華在他睡覺的時候賜給他智慧的話,所羅門就沒有資格來建造聖殿。所羅門如果要憑著他自己天然的聰明來建造聖殿,那我們要看見,他就是清晨早起,夜晚睡覺,吃勞碌得來的飯,還是枉然勞力。所羅門在這裡就是把他自己的經歷留給我們,給我們看見,在屬靈的事奉上、在建造的工作上,絕不能憑著我們的天然來作。我們必須要睡覺。我們只有在睡覺的裡面,才能從神那裡蒙到恩典;這個恩典才是建造的智慧。

 

更進一步的說『安然睡覺』就是能安息,因為必須是神的心意,必須是神的許可,我們靠自己也不能做,所以就必須學習安息,神給人在伊甸園內的第一個教導就是要能安息,我們雖然安息了但菜蔬、動物、天體都仍然在神的護理下運行.能安息才可以與神同工.家室能被建立也須建立在安息的基礎上,因為家中要有安息才能使家中的人在安息中恢復生機、體力,也才願意回到這能安息的家中.

 

2-2《兒女成器 乃主恩典》3/4

 

兒女是神的(原文沒有「所賜」)懷胎是還沒生下來只是有盼望,神不只是要建造我們的兒女,更是要建造我們使我們可以去建造他的產業(我們的兒女).

 

在建造的過程中有幾個重點:1.「箭」是需要加工的,這樣他才會直、要使他有能飛的能力. 所以父母要管教他,要使他能成為筆直的,這需要有許多調整過程(甚至需要在火上烤),要加上羽毛使他能有飛翔的平衡,也就是讓他有屬天生命的內涵,否則他會飛有力但方向失準一生都枉然.2.父母、家庭是這箭的箭袋(環境),要給他成長的環境、給他飛的方向、給他飛的後援.身教是最緊要的,不是給他更多物質的需要,這將使他的心失去警醒,要把對神的敬重示範給他看,帶她一起做,當我們被主的話對付時,要與他分享,因為你兒女都是哪可以幫助人的人你必會被眾人所敬重,這不必去競選也必然當選.

 

教會中有許多的肢體,沒有孩子或只有1個孩子,如何能是箭袋豐滿的?我們把這些的場景與描述擴大到神家,在神家中的後進都是我們的兒女一般,我們都有維護、教導的責任,所以在這點上我們就更容易擴大我們的度量.

 

 

 

3.《多結果子》

 

詩篇128篇的主題是「敬畏的祝福」在原文的開始就是「有福」,有福的原因是「敬畏神」凡敬畏耶和華的,就是完全順服神和忠於祂的約的人。他是有福的,因為他沒有其他要效忠的事、擔憂的事和欲望的事,這些都會使他分心,以致得不到平安的心境。但他已得到釋放,離開一切競爭的壓力,現在可以順從和遵行祂的道。

 

對神的「敬畏」實際的施行卻是顯於「能分享」的行動上,願意奉獻與樂意分享都是因為對神有完整的信才能做出的行為.

 

3-1《遵行主道之福》1

 

和合本翻譯為「敬畏」但在原文這字會更加的直白就是「怕」,怕不是懼怕因為「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了;因為在懼怕裡面帶著刑罰。」(約壹4:18), 我們今天在128篇看見的這一種「怕」是「兒子的懼怕」不是怕刑罰,乃是怕父親不喜歡。一個真正敬愛父母的人,一定是戰兢恐懼,惟恐他所作的、所說的、所生活的,叫父母的心不喜悅。他常想到怎樣來討父母的喜悅,怎樣在凡事上得著父母的心,因此裡面常有一種戰兢恐懼的心情,常有一種懼怕的心情。保羅也在書信中說到他所怕的事, 他最怕的一件事,就是主不喜悅。他自己被犧牲無所謂,他的工作被犧牲也無所謂;他只有一個雄心、一個大志,就是要主喜悅。如果主不喜悅,他就懼怕了。為甚麼?就因為他愛神。他在腓立比書第一章也這樣說:“照著我所切慕所盼望的,沒有一事叫我羞愧;只要凡事放膽,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這就是懼怕。在保羅身上有這種懼怕。所以你就看見,他在事奉上常被主所悅納。

 

如果只是單單敬畏神是無法蒙福的,因為「雅2:19 你信神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錯;鬼魔也信,卻是戰驚」進入蒙福的方式是要能遵行主的道,是要活出來的.按著神的旨意行出來的人就是一位蒙福的人.

 

 3-2《進入蒙福之路》2/4

 

第2節說到「勞碌」與神要求我們要能安息不是有衝突嗎?當我們把經文完全看明就發現有一條蒙福的路在其中.我們要認識神、要相信祂的一切引領,要有一種因為愛祂所以會「怕」神難過的意識,所以當我們不再為自己岌岌而為,我們就可以貼近天父的心為永恆竭力了,這種為神勞碌的狀態與為世事勞碌不同,我們外面有勞碌但裡面有安息,我們沒有看見結果但是心中已有平安,我們不只是走在一條蒙福之路而已,更是現在就已經可以享福了.

 

但是在和合本聖經翻譯為「你要喫勞碌得來的‧你要享福、事情順利」如果在原文來看,是說「(在神的道中)你手要勞碌,你能吃喝,一切的福、好處都歸給你」這裡並沒有「事情順利」的意思,或許當初譯者是認為福氣與好處就一定是事情順利,但神看白天與黑夜都是一樣的,祂的計畫高過我們的,祂知道如何是對我們最好的安排.我們不一定要等到我們所謀成就才能享福,是應該在仰望天父的憐憫時就享福.

 

2-3節中講到妻子與兒女、葡萄與橄欖、內室與桌子,我們由這幾件事的組合來看如何走上這蒙福的路!妻子是幫助者,兒女是性命的延續,葡萄是釀酒使人喜樂的,橄欖是製油的可以使人得醫治、榨出的油也可點燈使人有光明,內室是家室之意可以使人能安息,桌子是為了分享的平台.

 

當我們能由屬靈的層級看這一篇詩,我們就可以將我們人生的目標更提昇,由建立自己的生命、家庭到參與建立神的家,因為這樣的美好景況當然是一個幸福家庭的情況,但如果我們可以有更多的幫助者,可以有更多的分享,更多生命的延續與傳承豈不是恩典因人多而更加顯多嗎?在教會中有許多人因為渴慕的關係,常常禱告說:「我們空空的來,讓我們飽飽的回去」但如果大家都空空的來,誰能飽飽的回去?「羅15:29 我也曉得去的時候,必帶著基督豐盛的恩典而去」這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我們要帶著基督豐盛的恩典去分享給神家,藉著你與我彼此的交通、問安、幫補、代禱、祝福,使基督豐盛的恩典運行在神家.使每位都可以飽飽的回家.

 

3-3《平安歸與錫安》4/6

 

第4節說到「看哪、敬畏耶和華的人、必要這樣蒙福」5-6節就說到蒙福的內容,生命的豐盛並不是年歲的增長而以,而是生命漸漸成熟到更能活出基督,雖然有知識、有經歷使人在處事上能有智慧,但惟有基督在我們裡面活,我們才會有基督的馨香之氣,生命是會有榮光的.這裡說「願耶和華從錫安賜福給你」「錫安」是神的權柄所在的地方。一個人如果敬畏耶和華,走在主的路上,又活在聖靈裡面,靠著聖靈而事奉,這一個人就要從神得著祝福的權柄。

 

「願你一生一世、看見耶路撒冷的好處。」如果你要看見耶路撒冷的好處(耶路撒冷就是教會的預表),你就不能站在一邊袖手旁觀。凡是袖手旁觀的人,都是批評的人、都是拆毀的人.我們能來事奉神,乃是莫大的榮耀;但是另一面,我們實在應當戰兢恐懼,因為這不是一件小事。主在我們身上有很完美的計畫,就是我們要在新耶路撒冷中有份,我們要在其中成為身體的一部分。所以我們在消極一面要治死老自己的慾望,但在積極一面要怕神,要遵行祂的道,這才能使我們真實的進入身體中。

 

前一首詩給我們看到,人有兒女,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祝福,是產業。但是這一首的詩就給我們看見,人要看見兒女的兒女。換句話說:不但有第二代,還有第三代,是多結果子的葡萄樹是神所栽植的公義樹。

 

 

 

結論:

 

在126篇看見一個願意從被擄狀態中歸回的人,一群一同歡喜快樂的肢體,一班期待更深被歸回的百姓,是一班願意附上代價遵行主道,為永生效力的兒女,雖然在撒種過程中有辛酸,有艱難,因為主道與世道實在差異太大,家人不理解世人不諒解,真是流淚前行但想到末後的景況就依舊可以歡呼前行,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可行.

 

在127篇,我們願意在神的旨意中安息等候,我們願意跟隨我主腳蹤,負主的軛學祂的樣式,在生活中滿有盼望凡事尊主為大,若主不許我們就不作,雖然在每件臨到我們的事上我們都需竭力,但卻在凡事都不只看眼前的成果,都將結果交給神.如同保羅所說「腓3:13 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努力面前就是把面前這事做好就好.如同養育兒女、建立家室一般只做面前可以做的,不過度擔心、不惶惶終日,要能安息.

 

128篇是生命豐盛的具體表現,表現在敬畏神、遵行主道、樂於分享、能把人生最大目標放在同心建造耶路撒冷,也必使我們在耶路撒冷中有分、有權、被紀念.使我們做工的果效隨著我們直到永生.  阿們!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馬長老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和散那教會 的頭像
    和散那教會

    和散那富錦教會

    和散那教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